销售假冒商标罪律师案例
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,品牌与商标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。然而,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非法利益,铤而走险,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产品,严重侵犯了知识产权,破坏了市场秩序。本文将通过一个销售假冒商标罪的律师案例,探讨该罪行的法律界定、辩护策略及司法实践。
【案例背景】
被告人李某,在某电商平台上开设了一家店铺,主要销售服装及配饰。2019年至2021年间,李某为了降低成本、提高利润,从非法渠道大量购进带有知名品牌商标的假冒服装进行销售。这些假冒商品不仅在外观上与正品高度相似,而且价格远低于市场价,迅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。然而,好景不长,2021年底,市场监管部门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发现了李某店铺的异常,随即展开调查,并最终将其绳之以法。
【法律界定】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一十四条的规定,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,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,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。本案中,李某明知所售商品为假冒注册商标的产品,仍故意销售,且销售金额巨大,其行为已触犯上述法条,构成销售假冒商标罪。
【律师辩护策略】
面对如此严峻的法律指控,李某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刑事辩护律师。律师在深入研究了案情后,制定了以下辩护策略:
1. 证据审查:律师首先对检方提供的证据进行了细致的审查,特别是对假冒商品来源、销售记录、利润计算等关键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提出质疑,力求削弱检方的指控力度。
2. 主观故意证明:律师强调,虽然李某销售了假冒商品,但主观上是否“明知”是构成犯罪的关键。律师提出,李某在进货时并未被告知商品为假冒,且作为普通商家,难以通过肉眼辨别所有商品的真伪,请求法院考虑其主观恶性较小。
3. 悔罪表现:律师还向法庭展示了李某在被捕后的积极悔罪态度,包括主动退赃、赔偿受害品牌损失、以及愿意接受法律制裁等,请求法庭在量刑时予以考虑。
【司法实践】
经过多轮庭审,法院综合考量了律师提出的辩护意见、检方的指控证据以及李某的悔罪表现。最终,法院认定李某构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,但鉴于其主观恶性相对较小,且有悔罪表现,依法对其从轻处罚。同时,法院还判决李某承担一定的民事赔偿责任,以弥补受害品牌的损失。
【结语】
本案不仅是一次对销售假冒商标罪的深刻警示,也体现了我国法律在保护知识产权、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坚定立场。对于类似案件,律师的介入和专业辩护对于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、促进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。同时,也提醒广大商家,诚信经营是企业生存之本,切勿因一时之利触碰法律红线。在遭遇法律问题时,及时寻求专业法律帮助,是明智之举。
在寻找法律帮助的过程中,像律台这样的网络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法律资源和专业的咨询服务,为公众了解法律知识、寻找合适律师提供了便捷渠道,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。